苏博特新闻
万米隧道始建成,十里明珠交相映。2021年12月28日,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交工验收,这也意味着历经4年建设的国内最长水下隧道——太湖隧道即将迎来全面通车的激动时刻。太湖隧道全长10.79 km,宽43.6m,双向6车道,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是新时代我国领先水平的品质、绿色、安全、舒适的超长超宽隧道示范工程。项目通车后,将实现与苏锡常三市的高速公路环线直接连通,有效缓解沪宁高速无锡、苏州段的交通压力,对促进苏锡常城市建设以及长三角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收缩开裂及其引起的渗漏一直是隧道工程建设与运营维护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其使用功能与服役耐久性。为彻底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项目建设伊始,在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统一组织领导下,我司组建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内的涉及有机、无机、结构等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承担并开展了《太湖隧道混凝土结构抗裂及防水成套技术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提出的低收缩、高抗裂混凝土成套技术成果在太湖隧道工程中得以全面应用,以科技创新力量确保了隧道工程建设期“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助力工程成为交通运输部首批立项的科技示范工程及江苏交通工程建设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平安百年样板工程。
在太湖隧道1440多个日日夜夜的建设过程中,我司秉承“创造更好材料、构筑美好未来”的使命,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向太湖隧道主体结构140余万方大体积混凝土中浇筑了苏博特人的智慧和汗水。据不完全统计,我司技术团队驻守工程一线超过2000人·天,累计布设温度、变形等监测元件超过300个,接下来重温一下我司深度参与的太湖隧道建设历程。
2017年9月8日,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在南京组织召开了《太湖隧道混凝土结构抗裂及防水成套技术》工作大纲评审会,专家组成员一致同意通过大纲评审。
2018年8月,在工程现场开展了抗裂足尺模型试验,比较了以采用HME®-V(温控、防渗)高效抗裂剂为核心的成套技术方案与以加密冷却水管为核心的成套技术方案抗裂效果。模型试验结果有力验证了我司成套技术方案的科学可行性,促进了各参建单位统一思想,拉开了我司抗裂技术在太湖隧道主体结构全面应用的序幕。
2018年11月29日,太湖隧道主体结构首件侧墙浇筑,我司技术团队在工程一线进行二次技术交底,全过程跟踪了混凝土生产、浇筑、振捣与养护,并开展工程监测。
2018年12月寒潮来袭,在无锡初雪降临前,太湖隧道穿上了我司定制开发的具有保温、保湿、防火、自粘功能的绿色“棉袄”,使得养护期主体混凝土里表温差控制在15 ℃以内,湿度控制在90%以上,与传统的土工布养护材料相比保湿、保温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可周转使用、拆装方便。
2019年1月18日,我司技术团队同工程建设人员一道连续奋战30 h,顺利保障并完成了太湖隧道主体结构首件顶板的浇筑,隧道完整的主体结构框架显现出来。首件顶板采用台车施工,侧墙与顶板一次性浇筑,主体结构厚1.3 m,分段浇筑长度20 m,混凝土浇筑方量1600余方。
2019年12月27日,太湖隧道第一仓回水,标志着工程施工进入全新阶段,本次回水也是首次检验太湖隧道主体结构裂缝控制成效,现场持续跟踪结果表明,混凝土无贯穿性收缩裂缝、无渗漏。
2020年7月,无锡地区梅雨总量打破了66年来保持的记录,为保障工程建设质量与裂缝控制成效,我司技术团队全天候驻场跟踪服务主体结构雨季施工。
2020年11月9日,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桥梁隧道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江苏土木工程大讲堂在无锡召开,会后,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与会代表180余人参观了太湖隧道,为太湖隧道不开裂、不渗漏点赞。
2021年1月15日,在太湖隧道等重大工程建设验证的基础上,由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和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起草,主要依托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我司创新团队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编制的江苏省地方标准《明挖现浇隧道混凝土收缩裂缝控制技术规程》DB32/T 3947-2020发布实施,该技术成果已推广应用在江阴靖江长江隧道、金鸡湖隧道等10余项隧道工程。
2021年9月5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CX-WX3标太湖隧道南泉段主体工程全部完工,太湖隧道施工开始进入铺装层、防撞侧石等附属工程施工阶段。
2021年10月9日,由中交三航局承建的CX-WX2标太湖隧道马山段主体结构全部竣工,标志着太湖隧道所有主体结构施工全部完成。
四载征程波澜壮阔,万米长隧初心如磐,时间是最伟大的书写者,忠实记录下奋斗者的足迹,苏博特人将继续用辛勤的汗水,敢于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的精神和一如既往的责任担当,把更多不开裂、不渗漏的工程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文/李明)
扫一扫
官方微信公众号
©2017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233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