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博特新闻
每天清晨,他都会迎着园区的朝阳,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和口罩,拿上对讲机,挎上标配的应急包,走向厂区的11号仓库,等待接受新的装卸任务。
朱兴亮是苏博特下属子公司——南京博特新材料有限公司仓储科的装卸师傅,从背影望去,步伐矫健、身材魁梧的他,丝毫不像个年逾半百的人。古铜色的脸上,一道道纵横交错的皱纹留下了岁月的印记,这印记是他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辙印,是他奋战一线恪尽职守的写照,是他二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的缩影。
但这辙印,这缩影,再过2个多月,就会永远地定格在南京博特。2022年7月29日,朱兴亮将正式从苏博特退休。
11号仓库前,储罐林立,排列整齐,这里是南京博特成品、半成品的储罐区。
“仓号V0305G,请打开气动阀。”朱兴亮拿着对讲机,与中控室操作人员对话。
随着对讲机那头传来“仓号V0305G,气动阀已打开。”,他流利地拧开手动阀、打开泵送按钮。“轰隆隆隆”物料从储罐出料口喷涌而出,经过管道盘旋而上,奔涌流入停在罐区右侧的槽罐车的货仓内。
望着管道中汩汩流动的物料,朱兴亮的思绪一下被拉回到二十年前——他刚来到老化工厂的时候。
当时的他,经同乡人的介绍来到了老化工厂从事装卸工作,和他一起来的还有2个年纪相仿的青年。
那时,国内混凝土外加剂市场主流的还是萘系减水剂,公司也正处于起步阶段。工业萘等袋装原材料、粉体萘系成品等都靠人工驳运。
在那个叉车还不普及的年代,唯一的工具就是两个轮子的“老虎车”,物料搬运基本都靠手推背扛。
每天300吨(约1000包)的驳运量,让木匠出生的他经常气喘如牛。为了尽快恢复体力,他便趁着装运车辆过磅的间隙,坐在墙角跟稍事休息。1000多次的抓握,让他的手肿得像个大胖馒头,第二天早上连吃早饭的筷子都握不住。他便用在老家止痛的法子,将双手放进冰冷的凉水里,缓解手部的肿胀与疼痛。每天早上8点钟开始上班,但是他的下班时间却从来不固定,可能是晚上8点,也可能是凌晨2、3点,然后第二天早上起来继续干,对于他来说,当天的任务不完成,他就不离岗。
日复一日,没多久和他一起来的两个小伙子就因为忍受不了这种艰苦都辞职离开了。
事实上,那几年装卸组就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装卸岗也几乎成了一个“骇人听闻”的岗位。朱兴亮却觉得,再苦再累的活儿,总得有人干,再多再难的问题,总有办法克服,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
于是他成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坚持下来的人。
再后来,因为丰富的经验、出色的表现,他成为了装卸小组的班长。
2014年老化工厂退出历史舞台,他也跟随公司的发展步伐来到南京博特,合并进入南京博特装卸组,继续从事装卸工作。
虽然已不再是班长,但他曾经作为班长的责任感却从未消散。每次装卸码垛,最后完成任务的人,就要去装卸剩下的四处分散的货物。而对于装卸工作者来说,货物越分散就越耗费体力。每当这时,他都会主动和班长一起,帮助最后装卸的成员完成装卸任务,过程中,他还会边示范边讲解他多年从事装卸工作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班长有事请假时,也总是最放心把事情转交给他,因为他经验丰富、做事靠谱;而他也很乐意去承担起“临时班长”的责任,帮助协调班组内的大小事务。时间久了,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早已是无冕的“副班长”了。
“朱师傅,您好!”朱兴亮一下子被拉回现实,今年他被南京博特推选为典型人物报送到了总部,这是总部前来给他补拍宣传照片的工作人员。
“您好,您好,我装完这车货,就去找您,您先去休息区坐会儿,这里太晒了。”装卸完产品的朱兴亮,小跑着前往休息区,生怕耽误了人家的时间。
在配合拍摄工作即将收尾时,朱兴亮突然楞在那里,欲言又止,待工作人员喊了他三声,这才回过神来,腼腆地说:“同志,我能提一个小小的请求吗?”
“当然,您说!”工作人员热情回答道。
“当年和我一起从老化工厂来的还有几个老同事,这些年我们一直都在一起干活,今明两年也都要陆续退休了,我想喊着他们一起合张影,不知道可不可以?”他的声音越发低沉,越发不好意思!
“当然可以,在哪里,快有请、快有请!”
“谢谢!谢谢!我马上喊他们过来!”朱兴亮听到这样热情而又肯定的回答,激动地连连点头。
几天前,朱兴亮就收到了那张弥足珍贵的合影。照片里他们硬朗的身躯夹带着浓浓的沧桑和岁月的凝重,我想,也正是这一个一个沧桑和凝重,才造就了如今拓步发展的苏博特!
“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电视机里传来了习总书记在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的贺信。朱兴亮望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和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挺了挺腰板,正了正头上的安全帽和工作服的衣角。
(文/唐晖)
扫一扫
官方微信公众号
©2017 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05023372号-1